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余氏世系辨析
禾人发表于 2022-10-28 08:18
居股之后还是余善之后:居股杀余善后封为东成侯,东成位于现江西九江。居股不久坐卫太子举兵事,遭腰斩。余善虽举事失败,被居股所杀,但也曾封王称帝,福建锦城百姓也曾建东越王庙纪念。余善史载未曾灭门,其后人也应该随族人迁往江淮一带。族人心目中余善形象应该好于居股,其后人很可能以余善名字首字为姓,亦有劫后余生之味。自无余封于越至无疆败于楚被杀皆称名或字,未用其姓,后人有以大禹本姓姒为姓。历代闽越王《史记》中言为驺姓,驺本意不驯服的马,为秦始皇所赐,颇有污辱之意。秦灭后,岂能以此为姓呢。自无疆兵败之后,后裔分居各地,发现有多姓称为越王之后,除本姓姒外,还有如欧阳、区、顾、梅、骆,说明无疆之后勾践后裔姓氏还在发生分化,余善后人以余为姓很有可能。有谱载为无餘去食为姓,或勾践自称为余都未名有牵强附会之嫌。余善后人迁江淮后,鉴于当时的情况,只属编户,汉制迁民不能离开迁籍,能生存繁衍已属不易,断不可能受到封赏和重用了,需要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才可能会有达士显宦,因此余姓可能始自汉朝,自汉至南北朝将近五百年未见有余氏记载,亦有可能。
五、余姓史书上最早人物记载为南北朝南朝宋晋陵(今常州)人余齐民,为一县之书吏,只是以孝而见之于史书。为显宦者为唐朝余钦(唐朝开元年间十八学士之一),五代余万顷。因此余氏真正作为姓氏不会很早。余氏是从北宋余靖公起才成为望族,余氏人物才屡见史册。
六、从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和淳安系列余氏宗谱来分析,应该是蓝田成谱早,淳安谱是感觉蓝田谱存在缺陷,特别是仁瞻公以上远古世系,完全没有史料可证及因此是从当时所有的史册中去寻究余氏世系。到明朝,遂安余氏人文蔚起,儒洪余濯、余复、余国桢,松林(宋京、赤川口)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等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与江西、浙江等余氏朝廷为官者交流,留心有关余氏史籍,并身体力行,对余氏旧谱进行考证,发起了统宗统谱活动,摒弃了由余后裔说,确定为夏禹后裔说,摒弃东汉、西晋徙遂说,统一为唐余大康迁遂说。两谱从大禹到仁瞻公完全不同,而从仁瞻公到端(开)公有部分一致,特别是从略(宏略)公到端公较为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余氏始作宗谱为北宋时期,当时是根据先人的传说加工而成,因此有几个节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大禹始祖、仁瞻公南渡、禅公迁遂安、讽公改姓、光大公(原显)迁珠水社、钦公(又载为大泳公)复姓、六公(镇、远、永、周、同、纳)分居。
《冢斜余氏宗谱》世系重析:
一、冢斜余氏明州始祖洪公生于宝元二年(1038),迁冢斜始祖子陵公是成人后才到冢斜,按其曾孙永潮公出生日(1454年)推算,应该是在冢斜娶妻生子,出生时间为1381年前后,二者相差343年,只有八代,正常应该为12、3代,以明州前人推算,光之公应该是出生于1120年,1150年到潘坊坞,到子陵公为261年,只隔四代,明显不合理,应该是潘坊坞无家谱记载,代数有差,此疑元福公在冢斜第一次修谱中(1765年)已提及:又细查潘彭坞居住历二百年之久,其代数未及五世,其间恐有遗失,须再查他谱始不误耳。从光之公到子陵公应该为十代之差,现只有四代之差,遗失了五到六代。推测是在槐公和庆元公之间。明州当时可能有谱,可惜我们现在无从查到。槐公明州谱可能有记载,庆公为先人所述,其上无文字记载,就难以推述了,
下一页上一页  (2/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