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
该祠堂只有匾额,而无门联,看起来样式很简朴。
祠堂边放置着好几个柱础,不知道是从哪条断了的柱子搬来的。
大门前有一段朽木,红砂岩的柱子已经发了黑。
一辆人力车停放着,静静的靠着墙壁。
余氏宗祠大门紧锁,我于是去隔壁的这间老房子看看。
门楼上有五角星,应该是后代才建的。
里面的建筑倒是古老些,看起来也是一座祠堂,只是没有名字标记。
现在成了鸡的乐园,倒也发挥余热了。
门上的文革标志,为何古村总是这些东西多呢?为何村民不会擦掉呢?一个没有反思和为做错事道歉的民族,总想忘记过去,但是遗留的东西总是在剜着人的心,谁能忘记那段历史?
里面更是杂乱不堪了,仿佛遭遇战乱似的。
把单车停放在余氏宗祠前,走路瞧瞧旁边的小巷,可以看到巷子上铺着麻石。
每条巷道都是由麻石铺路的,这点看起来够古朴。
匆匆看了下,还是赶忙看看单车,出门在外,马虎不得。
余氏宗祠正对着的就是那座池塘边的凉亭了,名曰“采风亭”。这名字我喜欢,特别是大热天的,看着都觉得凉爽,名字起得好啊。
推着单车继续在余屋村老村的巷子里瞎逛,很多房子墙面都长满了青苔。
大部分的老房子都无人居住,显得特别冷清孤寂。
一座祠堂式的建筑在小巷里静静的与岁月抗争着。
抗争的结果是屋顶没,墙头塌了些,杂草也敢欺负它了。
一座民居,看起来以前是大户人家。
门上依然是“忠”与“公”,但现在的人有多少忠,有多少公?口号是来叫的,事情是来做的。
这民居墙壁上的壁画还可以辨认,可见原来主人的风雅。
余屋村的民居是传统的岭南结构,青砖墙,里面是明字间,或者金字间。
很多房子墙壁上都要装饰壁画,那年头,有钱点的都流行这玩意,好像现在的洋房流行石膏构建似的。
那些壁画虽然很陈旧,有的很难辨认,但不容否认,它们都是原装的。
这时候有位大哥盘问我,好像他是警察似的,要时刻地方阶级敌人——小偷等坏蛋。我告诉他,我是搞文物保护的,他于是就变了脸,还告诉我这座建筑是以前的学校来着。唉,我刚才是不是误解他了呢?或许人家是先兵后礼嘛。
算来,这座家塾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不晓得培养了谁谁谁是人才呢?
从老屋纵横的余屋村出来大路边,可以看到池塘边的幸福廊,希望谁看了谁幸福!
(全文完,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