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经常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美其名曰“赐姓”,其实其中蕴含的统治者个人的褒贬观念十分强烈。前面这一桩算是褒的,下面来说贬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余姓也曾经历过不少变化,就拿和余姓很相近的“佘”姓来说,它们之间还有一段割不断的渊源。据在余姚发现的《桐下湖余氏遗谱》记载,东晋明帝时,一个名叫余讽的殿前都尉常与明帝议论朝政。一次,余讽又直言进谏,让明帝十分不爽,大喝一声:“余讽啊余讽,你真有能耐。看看你那名字,余就是我的意思,讽就是讥讽,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天生和朕作对的吧?”明帝随即将其“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姓“佘”,音同“蛇”。一来示意余讽及其后代永不出头,二来谐音其舌如蛇,祸从口出。余讽回家后,想到自己竟为皇上所忌,内心十分忐忑,干脆改名“佘顽”,从此变成一块不出头的“顽石”。从这以后,余讽的后人都改为佘姓了。
到了唐朝,佘姓后人被准予恢复余姓,余姓后代又人丁兴旺起来,并且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终于盼到出头的一天,许多地方余氏祠堂的匾额和余氏宗谱上,都将“余”字的中间一竖的笔画又向上延伸出一截,比一横更高,表示余氏已真正出头,直到现在许多余氏后人还保持着“出头余”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