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东莞余屋进士坊与余氏祠
回帖:弘扬历史文化,振兴伟大中华
——东莞市东城区余屋村与余氏宗祠简介
东莞市东城区余屋村,村前是寒溪河、大莲圹,村前左侧,古榕参天,进士牌坊屹立在寒溪河岸边的石级水步头之上,“进士”两字,金光闪闪,显示余氏贤德风采。村后紧靠侯山为后应的风水宝地。这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余屋,纵横地域近二平方公里,交通便利,陆路可进出莞龙公路,水路可进出东江。村内外余氏约有3000多人,村内入册人口有1500多人。
余屋村余氏(史称侯山余氏),派衍于曲江。自宋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公余靖之孙、屯田员外郎山东布政金紫光禄大夫仲荀第八子、宋大理寺评事三世祖嗣昌•字之才,在南宋年代,他携母粟氏夫人,从韶关曲江迁徙入居东莞莞城紫泥巷,历经四代(四世祖七分支,其中第五支为余仁,五世祖士彬,六世祖元修职郎天与公),至元朝末,七世祖松、竹、梅兄弟三人(德昭号松轩,德新号竹轩,德泽号梅轩)他们又从莞城紫泥巷迁徙到侯山(俗称凹头余屋)。元成宗十二年(1307)德泽迁徙增城碧江。凹头余屋主要由德新创业,垂统建置。从立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侯山余氏,奉余靖为一世算起,子孙繁衍至今为止,已有三十一世了,真是根深叶茂,人才辈出。树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丈总同源,这是余族的骄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余氏子孙的生息繁衍,经一代代子孙的努力,侯山余氏具有实力兴建余氏宗祠。(俗称祠堂),满足子孙敬祖追思活动的需要。
余屋祠堂在明朝成化辛卯(成化七年,1471)十月开始动工兴建,壬辰(成化八年,1472)二月竣工。祠堂宏伟高大,朴实大方,总面积约有600多平方米,共四进三天井,通风透光透气,其中二进仪门正面扁为“风采流芳”,背面扁为“两朝良弼”,这为纪念祖先一世祖、宋朝名臣、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公余靖的风采。现字迹清晰可见,书写笔划苍劲有力,这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祠堂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构思花尽心力,石柱木柱,横梁竖架,分布均匀、对称,选料上乘,上、下、高、低纵横都能合理摆布,分段分级有数,鳌头翘角,图案别致,整座祠堂显出明代风格,这有极高的文物保留价值。且每进的樟木檐眉雕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显出一幅幅大自然的生动色彩,现还原形可见,这些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余屋余氏宗祠,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新修东莞侯山余氏族谱》记载:在弘治元年岁次戊申孟春吉旦,有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柳州府前户部尚书郎邑人陈嘉言撰的《侯山余氏祠堂记》;在成化丁酉三月榖旦,有余襄公十三世外孙林球撰的《余氏新建祠堂记》;在明洪武三十五年岁次壬午,有承事郎知长乐县事永丰翟韶尚镛记的《侯山余氏孝思堂记》;在明洪武壬午有岁乡贡进士惠州府归善县儒学教谕庐陵周鼎撰的《余氏孝思堂记》。还有为纪念襄公风采的、颂侯山人文风貌的、以及启迪、鼓舞余氏子孙万代都要团结进取、奋发向上、思源报本、永不衰落为内容的多对楹联。
为了提高东莞的历史文化品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历史文化,振兴伟大中华,目前,市已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作,我们侯山余氏祠堂、进士牌坊,已被挖掘为旅游资源上报,有待开发、利用,这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
下一页 (1/2)
下一楼›:附:余屋进士余士奇简历
1余士奇,字才伯,号嵩岳,东莞侯山 ..
‹上一楼:,


三、东莞侯山余氏祠堂扁联:
始祖祠:余忠襄公祠 ..

查看全部回帖(1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