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冢斜余氏宗谱《补残》
回帖:绍兴冢斜村,大禹后裔的聚居村落

口罩知道冢斜村,是因其名列最新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公布已经一年多了,口罩才有机会去那边走走。网上的资料很少,只知道它在位于绍兴南部三十公里的稽东镇附近。动车到绍兴是很容易的事情,去稽东也不难,客运中心有公交车,136路,七块五到终点就是稽东。
  
这一带的公交车居然有不少超长途的,以至于中途要加油呢。三十几公里居然晃悠一个多小时,到了稽东镇居然问不到冢斜村的所在,后来在车站问调度,才知道那里现在的名字是友谊村,在一公里之外的车头附近,从绍兴市区有116路公交穿村而过,到稽东镇其实已经走过了头。


穿村而过的公路把友谊村划成两片,路北多为新建的民宅,路南则是老的传统民居,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村冢斜。“冢”本身有坟墓之意,“斜”是宫人埋葬之地,以此为名不仅很奇特,而且颇诡异呢。相传此地为古越国埋葬宫人之处,更有传说远古舜、禹都有妻妾葬于此,故名。

  
此说法在明《嘉泰会稽志》、清《绍兴府志》、清《康熙会稽志》中均有提到,属实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的版本比较简单,就是“坟堆斜对面的村子”之意,看地形也有道理。传说大禹生有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现在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从其保存久远的家谱看,这里是大禹后裔的聚居之地。

  
东晋时候,皇帝觉得“余”是自己才用的,遂把余姓改成了佘姓。到唐朝乾元元年,唐国子监博士、第六十九世余钦公,向唐肃宗写奏章要求恢复先祖余姓并获准,至此余姓为佘已经四百三十八年了。


余姓定居冢斜是元代的事情,第九十二世余光之从明州(今宁波)迁到山阴潘彭坞(今阮社),“作贾于越”;到了九十六世余子陵,把生意做到了会稽山腹地的冢斜并定居,成为冢斜余氏的一世祖,距今已经六百多年。


二零零三年重修的族谱显示,村中辈份最高的为一百十四世、最小的为一百二十世。至于舜妃墓、禹妻墓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一种传说,与村南名为“舜江”的河流一样,都为这个会稽山中的小村子蒙上一层神秘的上古色彩。


村中的老房子所存不多,硕果仅存的几座“台门”都已破败不堪,典型的有高新屋、老八爷台门等六座。台门者,邸第之意,其格调典雅古朴、造型独特、自然大方,在江南宅第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冢斜村所属的绍兴一带,台门多为砌有石阶和石门框,结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制,甚至可以说,凡是房屋像样些的都可以称为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

论年限,冢斜村中最老的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永兴公祠,为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当地村民更喜欢把它叫作永兴庙。虞世南书法承二王字体,据传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亲授,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唐太宗十分器重他的才华,赞他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并在他驾鹤后,钦授为永兴神。

  
永兴庙五年前由政府出资重修过,正殿廊柱上牛腿雕刻精细,请的是全浙江有名的师父,一只并不复杂的狮子雕刻要三个工,当时的工钱是每个工三百元;再加上等的木料,那些雕工繁复的人像就更是价值不菲了。每年正月廿五永兴神生日和农历七月三十庙会,这里是非常热闹的。

冢斜村中最宏大也
下一页 (1/3)
下一楼›:        如过几年再去冢斜是有大变化的,现在国家已拨款重修 ..
‹上一楼:希望版主根据收集的资料,组织人员整理分析,描绘全国余姓迁徙 ..

查看全部回帖(4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