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寻根信息早存来自兴宁?
前已述及,继恩公首撰的余氏族谱记载“至钦祖以下至志字辈”的“历代祖名详志世传”。隆昌谱记载,汝彰公由兴宁迁隆昌,生子昂、升,之后从孙辈起按“大继曰承志、存心自广长……”的字辈排序,因此汝彰公以后与兴宁余氏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志钦公传至汝彰公历经12代,基本生存生活于兴宁,属于兴宁余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比兴宁族谱,志钦公的3个兄弟即志铭、志信、志道均从外地迁入兴宁,并长期繁衍,因此隆昌余氏与兴宁余氏族谱记载应该有许多相同相似的信息,最早存入隆昌余氏族谱的,就是继恩公于道光六年即1826年首撰族谱收集的。
如果要问继恩公所记载的兴宁12代余氏先祖的信息,所确立的隆昌余氏族谱的“轨途”由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要是只靠口口相传,根本不可能保证隆昌谱与兴宁相应部分的高度一致。因为继恩公已是汝彰公的重孙,直接口授可能性不大,通过至少一个儿或孙间接口传则有可能,但是需要汝彰公在兴宁时就对历代祖先的信息烂熟于心且准确记忆数十年,之后口传给儿或孙再口传给继恩公,每个环节出错都影响准确口传。然而如果拥有兴宁的余氏族谱事情就变得简单。
幸运的是开基祖汝彰公迁隆后,还先后两次返回广东兴宁,据老族谱中的汝彰公传,第一次是“以竹几作輿徒步数千里”接母亲到隆昌,第二次是“家道日隆”将其祖父母、曾祖父母的骸骨“携归”,“延肖国师”安葬隆昌。期间肯定跨过若干年,很可能带来兴宁以前的或者还有新修的余氏族谱,以致继恩公在余氏谱序与余氏家谱序中,记载迁隆“其时家无谱书”,100年后即“道光丙戌年,余见旧谱彫残,因缵其志重录家谱”,“幸叨祖宗庇佑,兴怀木本水源之心,抄录旧牒,更增新谱”。当把隆昌族谱仅仅与兴宁族谱的坭陂汤里寺背复新公支派比对,发现与积学公及其孙敬全公--复新--魁珍--清晨--端生--君佐等多条谱系链惊人吻合,以及隆昌族谱记载的许多地名确属兴宁所有(后文将详细比对),则进一步证明隆昌族谱确实保留了道光以前即现在约300年前的兴宁余氏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