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兴宁余氏收到隆昌寄去的九套隆昌余氏族谱后,有的还沉浸在找到数千外迁宗支的喜悦中,有的就大发悲声,进而抱头痛哭。原因是看到“铁改余”原由序等,怎么都不能原谅:“我们由余的后裔,迁到四川就忘了祖宗,居然去找蒙古人当祖宗!”他们把隆昌余氏一百多年习惯的既坚持来自广东,又坚持出自“九子十进士”的说法认定为源流不清,亟需在认祖归宗的基础上正本清源。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究1994年兴宁余氏族谱,不难发现隆昌四宗支老谱容易被误溯的原因。该谱前53页相当于总谱,记载多个序,主要记载:一是生于2730多年前的始祖由余公,被秦穆公封为宰相,助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等。二是后人以公名为姓,一支姓余,前五十二辈先后以秦朝宰相百里奚和蹇叔的赞诗为字辈诗。三是从由余公逐代繁衍到志铭公十兄弟和悠远公等兴宁开基祖,记载他们及部分旁系祖辈的详细实录和不同程度的简介。从54页起,才依次介绍兴宁各个宗支族人简要信息。现隆昌三修谱予以承继,故与之相同。如果把兴宁的老谱只载传宗支谱,就必然丢掉始祖和大部分先祖。而隆昌四宗支老谱及石鹅场肇莲谱,就恰恰表现为只载传宗支谱,其形成的共同最大缺点,就是仅从兴宁始祖起记载。虽然汝康谱、永宁谱载源自由余,但并未承继兴宁总谱从由余公逐代记载到兴宁始祖,客观上这四宗支谱都造成后裔追溯困难与误溯可能。这种变故也发生在兴宁余氏最大宗支志铭公后裔迁四川成都龙泉区洛带镇、西河镇、青白江区福洪乡、四川德昌县麻栗乡等地的余氏,《铁改余姓总谱》第87页集中记载了六支。虽然志铭公与我们兴宁始祖志钦公是亲兄弟,但是记载的铁改余始祖不是根六公,而是其长兄秀一公。他们同我们一样面临着“认祖归宗”与“正本清源”的重任。如果能借鉴我们的做法,则困扰他们认祖归宗和正本清源的关键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隆昌余氏偏偏发展太好,汝彰公白手起家,“昂、昇二祖继之租踰三万”,形成全县余、郭二姓之势,感受到沉重的溯祖压力。当时承梁公“游学锦城(即成都)所遇颇多同姓,询其籍贯,皆云出自九子十进士”,因交通不便未能与兴宁余氏联系,又“复无他书可证”,不得已跟着潮流,一修族谱据长寿县余氏旧谱,将志钦公上溯至一贯公,认其父是根六,成为与“铁改余”的惟一联系,认始祖是铁世义。另外三谱也载入“铁改余”原由序等。经138年口口相传,隆昌余氏许多族人对来自广东,属于“铁改余”已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