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湖北随州余氏族谱
五修谱序(二)
中华余氏姓源广博,族系众多。余氏出自黄帝后裔,距今已有近五千年历史。在史之长河中,余氏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之文明,也吸纳了“戎夷蛮狄”众多之成员,涵盖当今十余个少数民族,堪称华夏文明之缩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典范。
据文献记载,余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出于夏禹之后百越部族;二是少数民族通过胡姓汉化,改称余氏;三是复姓“馀”氏简化而来,如春秋战国时晋国由馀氏。祯安在编序中也作详解,在此不必赘述。
随州余氏开派之祖仁寿公,乃湖北黄冈老龙堤人氏,明洪武二年因避战乱而迁至随州。据族谱记载,仁寿公先娶徐氏,生四子:长子仁、次子义、三子礼、四子智。徐氏戕,续聘朱氏,生一子,曰信,吾支此乃仁寿公四子智之后也。
随州余氏建祠修谱始于清康熙年间,系八世祖硕甫公,九世祖奉之公首倡,十世祖拱北公承前贤之志成就谱碟,并撰立二十字谱诀,即:大德光先绪、名贤启世祯、功臣为国鼎、泽永应隆兴。 后于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屡次续修。四修谱时,族人名江、名福、名津、贤位、贤璸、贤坤、啓俊、啓秀诸公共议,又增谱诀二十字:道义传家宝、清修品自全、文开麟凤子、美治乐冲天。吾余姓自开山之祖仁寿公迁至此地至今,虽历世六百多年而族不紊派不乱,盖因为先贤们立谱赐诀之功也。
自光绪壬寅、癸卯、甲辰年间四修谱来,距今已一百余载。后因改朝换代,又历战争纷乱、文革动乱,族人屡有修谱之心愿,然苦于无修谱之时机。如今欣逢盛世,在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提倡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社会繁经济荣,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种地免税,学生上学免费,当今社会可谓人类历史上最繁荣、最昌盛的时代,正是寻根问祖,修祠立谱之大好时机。幸有十九孙世友之父啓明公于晚清四修谱时,花三石稻谷换得一套十八卷,为躲上世纪文化浩劫,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将族谱藏于棺木之中,方幸免于难。大约十几年前,清明祭祖之后,我与族侄祯恒、祯安于孙侄林波家推杯换盏,酒酣之时谈及修谱之事,皆曰:此乃族之大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遂在先贤四十字谱诀基础之上,又增二十字,即:福光齐洪宇,信远富锦康,千秋基业盛,列代顺和昌。祯恒虽年老多病,且眼力不济,仍自告奋勇担当访寻踏问之重任,历时十余年,遍走淅河、洛阳、何店数百余姓家族,基本理清本支发展之脉络,又经祯安编辑整理,数易其稿,方成此草谱。去年清明,遇到淅河祯全,彼已走遍南北,欲修余姓全谱,此举动正合吾支之意。吾乃与族长运开、啓然、啓山,余氏后人才德、世甫、世友(公安局)、祯江、祯明、祯兴、功法诸君及族谱保管者世友共八十余人,先后于2008年“五一”、“八一”两次聚于吾家,追慕先贤,倡修族谱,合族响应,共襄善举。今已历时一年,在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本支之谱已初功告成,望族人共同商议,并出良策,献良计,待等付梓,以慰先人。
吾族宗谱,仅存世友弟所藏一套,若不及时抢救,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吾族面临失宗失派之危机。经筹委会讨论协商,决定用五套方案抢救性地修谱续谱:其一、将老谱原本原貌翻印一百套,每套二千元,以保成本,余额作修亭立碑之用;其二、为宣传将续谱序言样本刊印一千五百份,每份收成本费二十元,发至各房各门,以作所